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就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家国一体”的乡村“家文化”。7月8日到15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探寻乡村好家风,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国情社情观察团在文化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郑芝玲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姚硕老师的指导下有幸走访了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下杨村、富阳区常安镇安禾村、嘉兴市嘉善县陶庄镇汾南村等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乡村,采访、收集家风、家训故事,深入体验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寻觅传统好家风 探寻时代好家训
7月8日上午,团队一行6人前往调研目的地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下杨村开启“乡村调研”之旅。下杨村历史悠久,境内资源丰富,毗邻西湖姊妹湖——铜鉴湖。下杨村是离铜鉴湖最近的一个村落,如今,铜鉴湖恢复工程对于下杨村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下杨村注重挖掘历史底蕴,2012年下杨村进行美丽乡村整治时,挖出了不少历史遗迹,诸多刻有清晰字迹的石条,虽经历风雨,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可现,据当地驻村干部介绍,这些石条将会存放在村中文化礼堂,以忠孝耕读文化将传统优秀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文化惠民,情满礼堂
本次调研目的地之一的杭州市富阳区常安镇安禾村。近年来在抓好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安禾村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以“家文化,孝文化,和文化”为载体,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助推“古朴常驻,乐业安居”的“醉美常安”。

在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安禾村文化礼堂。丰富的文献展现了颜氏家族变迁史,凸显了颜氏家风的伟大传承。随后,小分队成员采访了安禾村文化站的颜站长,颜站长和蔼地与队员们聊起了家族先辈的历史,言语间流露出对家族传承的优秀品质的珍惜和敬畏。
颜氏宗祠中陈列着许多“新乡贤”资料,这些乡贤通过自身的行动践行着家风家训,潜移默化的地影响着村民的思想道德意识,带动村民传承与践行家训家风,增添家风魅力。如乡土企业家孙雁军,创办了肇庆市最大规模的企业之一,他在成功创业的同时,不忘回馈家乡,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助学,赈灾扶贫。


发现乡村榜样,寻觅振兴典型
7月9日上午,团队继续进行家风调研,来到了中国第一位著名的善书作者袁了凡的故居,有着“了凡故里,积善之嘉”之称的浙江省嘉善县陶庄镇。

中国传统的农家院落,总要修一处院门,门庭上面会挂一块门匾,门匾上常常写着四个字:“耕读传家”或“诗书继世”。这无不表达着这个家族的美好心愿,也昭示一个家族的家风。为了发扬《了凡四训》,陶庄镇举办了不少“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暑期,陶庄镇的孩童衣着传统汉服齐聚陶庄中学,参加“千人诵了凡,百人写家训”的活动。而作为袁家后人,各家也纷纷亮出自己的家训,并由当地政府将其编写在门牌上,让人一目了然,并结合村民自家的生活作风,评选出了“嘉言善待好人榜”,将“了凡文化”,“善文化”代代传承。

陶庄镇还有一个以孝闻名的古村落——姚溇,通过与当地乡贤理事会的秘书长座谈,我们得知,这里自古民风淳朴,村民团结互助,邻里和谐共处。正如矗立在姚溇村口的那块名为“团结石”的界碑,由村民自筹设立,这正是村民互帮互助的最好展现。
姚溇家训以孝为核心,自2012年至今,每年坚持举办母亲节感恩活动,这个活动由村民自发举办,每家每户都会积极参与。村民的家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进一步提升,在全村营造出孝顺父母、敬重长辈的良好的氛围。家风推动乡村的发展,乡村的发展又反哺优良家风的传递。

礼行天下,孝善并举
上善家风代代传,家荷留芳育英才。礼庙村当地最具有特色的地标性建筑,非“文化礼堂”莫属。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都是这里的常客。礼庙村设置了用于表彰对村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的“公益廊”和新老村民笑脸照组成的“笑脸墙”,引导青少年一代向老一辈学习,领悟忠孝、善行的内涵。青年人去充分了解家风家训的意义所在,将充满正能量的好家风、好村风代代相传,凝心聚气,不断释放孝文化及善文化的正能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只有短短七天,却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良好的家风家训对个人发展、民俗文化、乡村振兴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我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传承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以优秀家风助力乡村振兴!